泱泱华夏,地大物博。数千年间,与人们在此相伴的,还有这广袤大地上的本草。
"这是传承千年最为古老的自然医学。历史上,中华民族屡遭天灾、战乱和瘟疫,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,人口不断增加、文明得以传承,中医药功不可没。"
在普通人眼里,中医药是病里郎中,可以治病救人;但在一些医者,尤其是将中医药视为人生使命的中医人,则将每一次行医都看成一次生命与生命的对谈。
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医脑病学专家霍青,从事中医内科临床、教学、科研工作已近40年,偶然结缘中医,却用毕生精力默默践行着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。
"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在生命科学领域结出的瑰丽果实,传承精华,守正创新,是我们每一个中医行者的使命和任务。"
霍青,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,医学博士,博士研究生导师,擅于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和《伤寒论》经方治疗疑难杂症,疗效显著。她担任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、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脉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、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专家等学术职务。【图片=《金桥》提供】 |
◆用人生去衡量中医的博大
霍青走上中医之路的缘由很简单,只因十几岁时,看到一位军医为患者娴熟地处理伤口,感觉医生是个很了不起的职业,就立志要做一名外科医生。对医学了解甚少的霍青,懵懵懂懂中走进了中医药大学。伴随着学习的深入,她发现,中医超乎她的想象,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。
"中医实际上是一门覆盖人生命全周期的医学科学,它在理论层面强调'天人合一''阴阳五行',体现的是中华文化道法自然、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;提倡'三因制宜''辨证论治',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因时而变、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;倡导'大医精诚''仁心仁术',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生命至重、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……"但对于没有国学基础的霍青来说,初学时感受更多的是困惑和难懂。无奈之下,她只能将基础知识全背过,"没有传统文化功底,对中医的真正内涵是理解不透的。"所以,那段时间是她学医路上最艰苦的岁月。
而真正激发她学中医的信心,霍青认为始于临床做医生之后。"看到老师们几副中药就能药到病除,甚至治愈不孕症和各种顽疾,一堆不起眼的根根草草竟然有如此功效,令人惊诧不已。"从此,她开始发奋钻研中医。
而实战中,中医发挥的一次次神奇疗效,更加深了她对中医的坚定信念。
几年前,她朋友的父亲患了牙龈瘤,反复出血,老人80多岁了,不愿意接受手术切除瘤体并拔去两颗牙的治疗方案,就咨询霍青中医能不能治。这是一个口腔科的疾病,当时她作为内科大夫从没有遇到过,但是"中医治病的思路是去关注患病的人,而不只是局部的病症,所以当然是可以治疗的"。当时她给老人开了14剂中药,处方只有12味药,老人服了4剂,出血就完全止住了,服了10剂,瘤体完全塌陷,至今没有复发。"其实,在临床中我的老师、同道和年轻一代的医生们都有许多疗效神奇的病例,无论是用中草药、针刺、艾灸等方法都收到了令患者满意、令自己欣慰的疗效。"
◆生命的秘境,中医的魅力
就是这传承几千年,具有神奇效力的中医药,在很长一段时期,因缺乏所谓的"标准"而备受争议,甚至一度面临着存废之争。直到近些年,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,文化自信日渐形成,国人才又回过头来审视古老的中医文化。对此,霍青认为要辩证地来看待。
"西医进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里,我们中国人都是靠中医的。西医传入后,它的现代诊疗方法、化学药物等优势和特色,的确在治疗很多疾病时能立竿见影,马上解决病痛。再加上西方文化和科技等传入中国后,加持西医形成规模性发展,在中国普及,对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产生很大影响。"
不过,导致中医在国人心目中地位变化的,霍青认为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"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融汇了自然科学、传统文化、社会科学和古代哲学等知识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完备的学科体系,学习起来不是那么简单和快速。加上当时的政府态度、政策导向等社会环境和外在因素,使国人对中医的态度发生变化。"
理清了社会背景,霍青建议,作为中国人,有必要去正确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中医药。"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"她以眼下最常见的冬病夏治为例,"冬病夏治其实是源自《黄帝内经》里的一个非常古老的理论、方法。冬季人体阳气不足,中医上叫虚,西医讲免疫力低下。此时,易患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疾病,一些慢性病也容易在这个季节发作。而夏天,特别是夏至时,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,这时候再加上药物治疗,比如针灸、中药,还有现在常用的三伏贴,通过药物和穴位刺激来提升人体的阳气,把体内的一些寒邪祛除出去,增强人体免疫能力,再到冬天发病率就会降低了。"霍青表示,这实际上就是中医讲的"天人合一"思想,也是人们常说的"顺应自然"。
当然,中西医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点,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。霍青认为,作为医生,应该对中西医学知识都有所学习和掌握,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,坚持中西医互学互鉴,共同造福人类。
霍青非常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尤其关心对年轻一代中医人的培养和教育。图为霍青在中药房指导年轻医生处理药方,识别药材。【图片=《金桥》提供】 |
◆振兴中医药,传承中国文化
中医药学是"中华民族的瑰宝",是"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"……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的一系列论述,体现了近些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。
"可以说,当今中医人确实迎来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大好时机。"霍青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和保护中医药发展的政策、法规深感欣慰。"传承精华,守正创新,是国家对中医药和中医人的期望与鞭策,更是我们每一名中医人的使命。"
不过,要真正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精髓、守住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正道,霍青认为首先要具备医德和医术两方面的素质。
"我总结了9个词。德行方面:仁爱,勤奋,担当。所谓医者,就是在遇到重大疫情、有危重病人的时候第一个往前冲,见了困难、危险就往后躲,不是医生的素质;学识方面:博学,多能,精湛。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是学习、理解中医的基础,所以要学好中医,首先要学好国学。另外,要应对各种各样、千变万化的复杂病情,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;性格方面:细心,果敢,缜密。当病人发生了一些细微变化时,要马上察觉并判断病情是否出现了转归。而且遇到问题要当断则断,否则很有可能会延误病情。"她认为只有兼具了高尚的医德和精深的医术,才能完整、系统地继承中医药的理论体系。
"守正之后,还要创新发展。"霍青认为,不仅要使记载在古籍中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融入生活、应用于实践,顺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,还要善于利用时代的优势和先进性,在健康、养生、养老、互联网等方面有所创新、有所作为。"就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通过网络进行诊治的微医便从小众化需求走向大众化发展,很受老百姓欢迎。"
"借鉴现代医学精准化的方式做到更多数据化的挖掘,让中医、中药可度量、可标准化,既有助于中医、中药进一步的创新,也有助于国际主流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,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。"在霍青的心目中,文化无国界,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了解,还应该推广普及到全世界。"我想这应该是将中医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的道路。"
(内容转自《金桥》杂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