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台湾著名画家江明贤"云月八千里——江明贤墨彩巡回展"11日在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。该巡回展今年已在北京、江苏、四川等地展出,最后一站"落户"首尔中国文化中心,这也是江明贤个展首次亮相首尔。韩国综合新闻通讯社——纽斯频(NEWSPIM)对江明贤进行了专访,他希望两岸艺术家加强合作与交流。
江明贤老师接受纽斯频记者专访【图片=记者 周钰涵】 |
▲您是如何接触到水墨画的?
我从小与饱读诗书的父亲学诗、画、书法,打下深厚的基底。同时,我也长期依偎于山水之间,因此对土地有着浓厚的感情。大学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学习,继承溥心畬、黄君璧等艺术大家的风范。毕业后,我任教职工作,后赴西班牙留学,游学于美国、欧洲等地,深入研习西方绘画技巧,将中国水墨与西方绘画方面技巧融合,自创风格,可以说我与水墨画有着不解之缘。
▲您中途选择到欧美游历,为何做此决定?
我1968年大学毕业,1972年1月在台北首次办展,当时我觉得如果想在中国画有所精进,需前往海外游历。正好那时台湾天主教一位神父看展后,鼓励我去欧洲进修。同时,欧洲相关院校提供一定奖学金,机缘巧合下做了这个决定。
我个人在中国画的创作上陷入瓶颈,所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获得更多灵感。不仅如此,许多前辈画家纷纷前往法国留学,归国后将西方的优点融合至中国画,对自己的艺术生涯产生很大影响,也成为画坛大家,因此我也想效仿他们。
▲您在中国画中融入西方画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,那么这个契机是什么?
我在大学时同时学习中画和西画,到欧洲后进一步研修西画和美术史,所以很自然地将西画的技法融到中国画。比如水墨画不讲究色彩,我就将西方重视的色彩融入其中。中国画不讲究透视和光线,我在这个部分也有意无意地融合。
此外还有布局、构图和技法表现,传统中国画不太用直线表达,除非是建筑物。古时画建筑物是"界画",是人物与山水的附属品,并不独立。而现在我的许多建筑物可独立成一部作品,比如《故宫博物院》中的主题就是建筑。我还使用大量西方直线条,西方人认为力就是一种美,力量来源于直线;而东方人认为柔能克刚,因此东方人绘画用曲线表现山水和人物,体现东西方美学观不同。此外,前辈画家对我的影响,也让我形成现在的绘画风格。
▲您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,那么台湾与大陆在中国画的现状是怎样的?
我1988年首次前往中国大陆,那时的大陆刚刚改革开放,直观感觉是中国画虽趋于保守,但画家的笔墨基本功非常扎实,尤其在传承方面,大陆画家的确下了一番苦功。台湾广泛接触西方文化,因此基本上美术风格受西方影响很大,优点是多元化,但缺点是年轻画家想一步登天,不想一步一个脚印与大陆画家一样把传统笔墨功夫扎实,所以台湾画家的基本功相对弱于大陆。
以我个人为例,两岸受时代、地域等因素影响,中国画风格略有不同,也会在理念上产生冲突。也正是因为这种冲突,才会促进我们互相学习,互相了解,最后才能创新,把中国画发扬光大。所以我认为两岸交流,对中国画的发展有重大意义。
▲中国与韩国文化相近,您对韩国画家的印象如何?
中国美术史悠久,谈到东方绘画会以中国为主,因此会呼略韩国。韩国文化虽受中国影响,但"同中有异",虽然处于中华文化圈,但仍保留自己民族的文化系统。据我所知,书画艺术在韩国十分普及,也有许多知名画家,此前相关领域并未受到政府重视,如今政府大力发展书画。尤其是全罗南道还举行国际水墨画双年展,我也有幸观展,但展出的作品与传统水墨画不同,更趋于现代,用西方的方式画在宣纸上,思想和创作模式比较西派。但我接触的许多韩国民间画家,他们仍然坚持传统风格。
▲您为何本次选定40件作品来韩国展出,有何用意?
本次巡展今年先后在中国大陆的北京、江苏和四川展出,最后一站延伸至海外。选择在韩国首尔举行,其意义在于,两岸交流不仅局限于大陆,也延伸至海外其他国家,让国际友人了解两岸文化交流是十分频繁的。本次主题与"一带一路"和丝路有关,比如《天山瑶池》、《祁连山下》、《云冈石窟》等,集中展示了我游历海峡两岸和海外各地的采风作品,呈现数十年来在水墨画领域的探索创新之路。
■江明贤:台湾台中人,是著名美术教育家。他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,并获得西班牙中央艺术学院硕士学位;任中国国家书院院委·研究员、台湾美术院常务副院长、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名誉教授。
《天山瑶池》江明贤
|